(上接1版)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从根本上保护和调动科技人员和科技企业的创新热情。金普新区完善专利信息服务,建设金普新区国际专利检索平台,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业务培训;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挖掘和优势企业认定培育工作,成立知识产权快速援助中心,为成果转化提供便捷服务;鼓励新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申请发明专利并对知识产权维权进行资助,依法维权知识产权并胜诉者可获每年最高50万元的资金扶持。2017年度,金普新区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专利的补贴金额高达750万元。
财政杠杆有效撬动了区域科技创新加大投入。2017年,金普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5.82亿元,其中科学技术经费支出2.5亿元,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为1.59%;社会研发投入达47亿元,占全市的29%,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2.24%。
把握产业规律培育创新主体
来自浙江温州的年轻创业者赵迎,偶然得知“金普99众创空间”每月只需缴纳99元,就能拥有自己的创业空间,并享受标准化的物业管理、高速宽带、无线网络等服务。一直创业却缺乏启动资金的她立即拎包入驻,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在金普新区,“金普99”这样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共有30多家,其中包括国家级孵化器2家和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金普新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金普云,运行2年来服务功能和水平不断提升;在东北地区率先取消创业者办公地“一址一照”的限制,在孵化平台上为创业者办理“集体户口”,志愿导师入驻孵化平台,直接指导项目发展。
为培育更多的科技创新主体,金普新区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及其相关信息技术未来型产业,推动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都成为重点发展领域。今年,罗宾森电源、佳峰自动化等13个省重点项目将加快推进。
鼓励跨国企业和大型央企在金普新区建设研发中心,是金普新区提升辖区科技创新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日本欧姆龙、三菱电机、松下冷链等日资企业先后向华转移研发机构,形成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加速向金普新区聚集的可喜局面。
创新人才机制打造“人才特区”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创新驱动的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
统计显示,近5年来,金普新区投入人才资金1.3亿元,先后引进和培养国家“千人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577名,其中千人计划专家5人、万人计划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6人;引进16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研发团队79个、海外高水平研发人才270余人。
11年前,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陈虎,毅然决然地谢绝了美国加州大学的邀请,只身一人走进大连金普新区,成为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科技企业光洋科技的总工程师。如今,陈虎和他的科研团队,以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改变了中国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市场格局,他也由衷地感叹当初选择的正确。
目前,金普新区共有15个国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5个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年来共培养博士后130余人,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奖励28项、奖励资金168万元,实现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大满贯”。金普新区还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5年来共投入配套资金5000余万元,建立了具有新区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体系,培养出了鹿新弟、马树德、尹克龙、许斌等一批新区自己的高技能人才,其中道依茨一汽(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的鹿新弟荣获国家高技能人才领域最高政府奖项“中华技能大奖”。
得人才者得天下。为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金普新区建立了“人才专员”服务制度,通过走访、座谈、互联网+等形式,对接全区100家重点企业和高校,提供包括政策解读、业务指导等相关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在招才引智中面临的问题。同时,积极组织辖区重点产业、行业用人单位参加省市相关部门组织的人才招聘活动,不断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管理服务,方便外国专家到金普新区工作。
东北新闻网
微信订阅号
东北新闻网
手机版
东北新闻网
法人微博
新闻客户端
Android版
新闻客户端
iPhone版